
——记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英语教师宫欣煜老师的深耕与守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灵魂共鸣。在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的校园里,我用4年的坚守,将这句诗意的描述化为温暖的日常,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化为每日可感的温暖实践,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的教育人生,是一部由“经验”、“荣誉”与“初心”共同写就的动人篇章。
一、成长经纬:在岁月的年轮中镌刻专业深度
1. 奠基·萌芽(2022年初入职教高考部)
2022年,我如一株青苗,扎根于职教高考部这片沃土。本科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我深知理论需与实践融合,望着课室的讲台,时常能体会到它所赋予的教师肩上的神圣与责任的重量。作为一名新人,我主动将自己调整为“终身学习者”模式:我是老教师课堂后排最虔诚的“守望者”,用心记录每一处课堂巧妙的设计;也是教研室主任身边最积极的“提问者”,不断请教、反复切磋,将一个个问号化为成长的叹号;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拓展业务的边界。
我深信教学是一个持续的优化闭环。因此,我将身影由课上引导延伸到课后,通过面谈反馈、匿名小纸条等多种形式,收集教学效果的意见和不足。据此进行反思总结,精进优化课件和授课形式,从而实现教学策略的精准调整,让每一堂课都比上一堂更有成效。那段萌芽岁月,我用谦虚叩开成长之门,用勤奋铺就前行之路,踏实肯干,乐于钻研,成为我职业生涯最亮丽的底色。
2. 锤炼·锋芒(2023年从新手到熟手)
这一年,是我在教学道路上破茧成蝶的关键一年。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我成功探索出一套契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任务驱动+BOPPPS"融合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真实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以精细化教学设计保障课堂实效,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愿参与、能掌握、可应用的成长平台。教学成效获得师生一致认可,学生评教优秀率持续领先。
得益于实践的认可,在这一年,我被评为"系部骨干教师"。组织并统筹“校级科技节活动之我爱记单词”。撰写活动方案,策划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当届比赛全校共有1000多位学生慕名参加,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选出10位学生作为最终胜利者,为他们拍照合影并撰写活动推文投稿学校宣传部。
同时,作为部门骨干教师,我参与学校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协助教研室主任推进教研教改。我承担起23年级备课组长的职责,带领团队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资源共建、同课异构等方式,将个人教学经验转化为团队共同财富。帮助扎实推进每一位教师的课堂质量提升,获得学校督导的表扬和肯定。
作为新教师导师,我倾心指导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快速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共同打造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
这一年,我实现了从"教学实践者"到"教学引领者"的蜕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 融合·升华(2024年从成熟到卓越)
2024年,是我教学生涯中实现质的飞跃的一年。肩负着提升学校"3+X"春季高考本科上线率和名校录取率的重任,我被任命为英语课程负责人和高三年级备课组长,承担起冲刺阶段的教学引领工作。
面对冲刺班与平行班差异显著的学情,我以高考考纲为罗盘,以历年真题为地图,开展了精细化的教学实践。每天深耕考纲要求,精准把握命题趋势;经常为不同学情和学习基础的班级学生准备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和练习,经常备课到晚上凌晨。每周自主命制分层练习,实施"一班一策"的个性化教学方案。通过定期模考、学校联考、及时批改、深度反思的教学闭环,持续优化教学策略。
在四个月的冲刺阶段,我坚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为冲刺班学生设计专项突破训练,为平行班学生夯实基础架构。这种精准施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带冲刺班在历次联考中稳居全校前列,平行班英语单科成绩大幅提升,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这一年,我将教学经验与科研精神相融合,将个人智慧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实现了从优秀教师到教学专家的华丽蜕变。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学升华,在于能够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4. 传承·立范(2025年从卓越到引领)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回望来时路,我深深感到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2024年底,我有幸被评为校级"教学标兵"和"年度先进个人"的殊荣,对我而言,这既是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课程负责人,我满怀欣慰地送别了拼搏三年的22级学子,又带着期待迎来了23级的新面孔。为了践行教学标兵的引领使命,我精心准备了校级公开示范课《Communicate Symptoms To the Doctor》。当看到听课老师们专注记录的眼神,学生课上踊跃发言,小组讨论热烈深入,展现了极佳的课堂参与度。课毕教师同行们热烈的讨论,我更加坚信:示范课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展示完美,而在于激发更多教学创新的火花。
面对23级冲刺班和创新班的不同学情,我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初心。在创新班,我引导学生开展“低小多快”学习模式,让英语成为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知识;在冲刺班,我们共同打磨每一个知识细节,夯实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每当看到学生眼中闪现领悟的光芒,我便更加坚定:教育的美好,就藏在这一个个被点燃的瞬间里。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与团队共同开发的校级资源建设项目获得了专业的评审团队-职教所的认可。当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惠及更多师生,我深切体会到: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分享与传承能让教育价值倍增。
二、高光时刻:在专业的赛场上淬炼教育智慧
荣誉时刻:2025年广州市教师技能大赛公共基础课 一等奖
赛场回眸:
当2025年6月6日广州市人社局公布全新赛制时,我站在教学生涯的十字路口,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从熟悉的"预设计+答辩"模式,转变为现场抽题、六小时内完成教学设计、说课与试讲的全新挑战,这不仅是规则的改变,更是一场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极限考验。
所幸,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校的竞赛委员会在六月就为我们搭建了成长的阶梯——两次校级选拔赛,完全模拟真实赛场。在六小时的倒计时中,凭着多年积累的教学感悟和部门领导的悉心指导,我两度以小组第一的成绩突围,赢得了代表学校出征的资格。
七月的校园蝉鸣阵阵,我们的培训却从未停歇。当暑假来临,真正的备战才刚拉开序幕。那段日子里,孙姣主任的每条暖心短信都如春风化雨,黄燕飞主任的专业指导总在关键时刻点亮迷津。在教务处肖华华处长、马建霞处长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个备赛的选手都卯足了劲往前冲,开始进入紧张的备赛环节。
最难忘的是七月底那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21日到31日,十天时间要完成六份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这意味着每两天就要完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无数个深夜里,我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推敲,在网上寻找各种资源,对着参赛教材一次又一次研读文本,多次请教教学能手钟荣欣老师。当终于在截止日前完成所有设计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破茧成蝶"的滋味。
这个暑假,邱泽伟教授的专题讲座如一场及时雨,让我对教学设计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在靳淑清老师、陈思骑老师和肖华华处长等专家的悉心指点下,我的教案经历了十余次推翻重来。每一次修改都是自我颠覆,每一次打磨都是专业涅槃。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稿纸,都成了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印记。
站在市赛的讲台上,当抽到熟悉的课题时,我知道,这一刻属于所有陪伴我成长的人。最终,获得广州市教师能力竞赛一等奖和"教学能手"称号的瞬间,我看到的不是个人的荣耀,而是一个团队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的花朵。
这份荣誉,属于深夜办公室里不灭的灯光,属于领导同事们温暖的鼓励,更属于那个在逆境中不曾放弃,顶住所有压力,破茧成蝶的自己。教育之路,从来都不是独行,而是与优秀同路人一起,走向更远的光明。
三、教育初心:先进理念与温暖实践的落地生根
荣誉是路上的风景,而学生才是我要抵达的远方。作为老师,我的教育初心,朴实而坚定:“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并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为此,我将这一初心,化为三个极易落实的日常行动:
1. “一分钟”暖心计划:
理念: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
实践: 每天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时间,与至少一名学生进行一分钟有温度的专属交流。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次倾听,让关爱在细微处流淌。
2. “错误”转化实验室:
理念: 错误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实践: 在课堂上,错误不应该被嘲笑。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从错误中生长出智慧”。我常对学生说:“感谢你的勇敢尝试,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深度学习的机会。”
3. “家校连心桥”工程:
理念: 教育是家校携手的同心圆。
实践:定期在家长群与家长分享孩子的点滴进步。我坚信:“教师与家长是同盟军,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托举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四、育人同行: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与引路人
本学期,我担任信息工程系23级网络应用中技2班的副班主任,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无小事,处处是真情"的真谛。
记得三月份的一个傍晚,有一位学生因为班级人际关系而变得低落,独自在操场徘徊。我陪他绕着跑道走了一圈又一圈,听他倾诉内心的苦闷。那个黄昏,我们不仅聊学习,更聊人生、聊未来。临走时,他说:"老师,谢谢你愿意花时间听我说这些。"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看到了信任的种子正在发芽。
在班级活动方面,我们策划的"职业梦想分享会"尤其令人难忘。我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长学姐回校,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看着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听着他们踊跃的提问,我明白这样的活动远比说教更能触动心灵。在学期末为了排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苦闷情绪,我带领学生前往珠江公寓的学生活动中心开展班级团建活动。学生在抢凳子、数字报团、唱歌接龙等活动中玩的不亦乐乎,特别是平时沉默的学生,都愿意主动报名参加。看到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学生在游戏活动能相互靠近在一起聊天说笑,此时感觉同学的情谊是深刻而纯粹却容易被忽略,幸好,他们都找回了那种往日情深。
每天的课间巡查,我都特别关注靠窗最后一排的同学。这个曾经经常迟到的学生,现在每天都会按时到校。"老师,我现在设置了三个闹钟!"他调皮的话语里透着自豪。从最初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这种转变来之不易。我会在批改作业时特意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也会在他进步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
最让我感动的是期末的班级联欢会。学生们自发组织了"感谢师恩"环节,班长代表全班送上漂亮的花束,说着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语言。看着学生一个个绽放的笑脸,体会着学生们真诚的话语,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些平凡的日常,编织成了不平凡的育人画卷。作为副班主任,我收获的不仅是工作的成就感,更是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生命体验。教育的美好,就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里静静绽放。
四载春秋,倏忽而过。从青涩的萌芽到如今的从容,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那些在讲台上挥洒的汗水,那些在深夜里点亮的光,那些与学生交心的时刻,都已沉淀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愿永远做那个虔诚的行者。用匠心守护每一颗心灵的成长,用慧眼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当看到学生眼中绽放自信的光芒,当收到毕业生发来的成长喜讯,我便知道,这就是教育最美的回响。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怀着敬畏之心,在教育的田园里深耕不辍。因为我知道,教师肩上担负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责任,更是点燃希望、塑造未来的使命。愿以我微光,照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愿以我热忱,继续书写白云教育人的动人篇章。
感谢所有支持我成长的领导、同事和可爱的学生们。是你们,让我的教育之路充满温暖与力量。教育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准备好了。